一、健康扶貧的工作思路
健康扶貧“兩手抓”工作思路,即:一手抓精準施治斬病根,減少因病致貧的存量;一手抓疾病預防斷病源,控制因病致貧的增量。
二、健康扶貧的工作目標
到2020年健康扶貧要實現三大目標。一是因病致貧人群全部如期脫貧。貧困地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和保障,個人就醫費用負擔大幅減輕。二是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縣鎮(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全部達標,縣級醫院服務能力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水平,實現小病在村鎮,大病不出縣,90%的病人在縣域內就診。三是貧困地區廣大群眾健康水平整體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促進工作全面加強,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婦女兒童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群眾自我保健能力明顯提升;人均期望壽命逐步提高,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等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
(一)工作內涵。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主要是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圍,常見病、慢性病能夠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獲得及時診治,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仍然有保障。
通過建立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加強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配備合格醫務人員,做到貧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醫生、有制度保障。
(二)工作標準。依據《陜西省解決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突出問題工作方案》(陜衛促進發〔2019〕78號),陜西省基本醫療有保障工作標準如下:
縣級醫院基本標準:
(1)建設原則。每個縣建好1所縣級公立綜合醫院。靠近或隸屬于市級行政區的貧困縣,市級公立醫院能夠滿足需求的,可不單獨設立縣醫院。
(2)編制床位。縣醫院編制床位不少于100 張。
(3)建筑面積。按編制床位計算,每床建筑面積不少于60平方米。
(4)人員配置。縣醫院至少有3名具有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的醫師(對口支援派駐醫師可計算在內)。開設的每個臨床科室中,至少有1名合格的執業醫師。
(5)服務能力。縣醫院具備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常見疾病的診療能力。
(6)科室設置。
①臨床科室(可依據門診科室統計)
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五官科(或單獨設置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傳染科、急診科、麻醉科、康復科、中醫科。
②醫技科室
檢驗科、放射影像科、藥劑科、病理科(可與第三方合作共建)、輸血科(或有具備輸血科職能的輔助科室)。
(7)醫療設備配置。
供氧設備、呼吸機、B超、計算機X線攝影系統(CR)或直接數字化X線攝影系統(DR)、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多功能搶救床、手術床、麻醉機、胃鏡、產程監護儀、嬰兒保溫箱、裂隙燈、牙科治療椅、牙鉆機、顯微鏡、離心機、鉀鈉氯分析儀、尿分析儀、冷凍切片機(或石蠟切片機)、高壓滅菌設備。
鄉鎮衛生院基本標準:
(1)建設原則。每個鄉鎮建成1所政府辦衛生院。
(2)建筑面積。不設床位的衛生院建筑面積至少達到200平方米,設置床位的衛生院建筑面積至少達到300平方米,每增設1張床位,建筑面積至少增加20平方米。
(3)人員配置。衛生院至少有1名合格的執業(助理)醫師或全科醫師。
(4)科室設置。常住人口超過1萬人(含1萬人)的鄉鎮衛生院,至少應設有急診(搶救)室、內(兒)科、外科、婦科、中醫科等臨床科室,藥房、檢驗科、心電圖室、超聲科等醫技科室,公共衛生科(預防保健室);常住人口低于1萬人的鄉鎮衛生院,至少應設有急診(搶救)室、內(兒)科、中醫科、藥房、公共衛生科(預防保健室)等科室。
(5)醫療設備配置。常住人口超過1萬人(含1萬人)的鄉鎮衛生院,至少配備急診搶救箱、氧氣瓶、切開縫合包、心電圖機、B超、血球分析儀、生化分析儀、尿分析儀、顯微鏡、搶救床、診查床、婦科檢查床、高壓滅菌設備等設備;常住人口低于1萬人的鄉鎮衛生院,至少配備急診搶救箱、氧氣瓶、切開縫合包、顯微鏡、診查床、身高體重計、擔架床、紫外線燈、高壓滅菌設備等設備。
村衛生室基本標準:
(1)建設原則。每個行政村建成1個村衛生室。人口較少或面積較小的行政村可與相鄰行政村聯合設置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不設村衛生室。
(2)建設規模。行政村衛生室房屋建設規模不低于60平方米,至少設有診斷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藥房。
(3)人員配置。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鄉村醫生或執業(助理)醫師。暫不具備鄉村醫生配備條件的村衛生室,由鄉鎮衛生院選派醫師或指定相鄰鄉村醫生通過巡診、派駐等方式提供服務。
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
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覆蓋范圍。
來源:委職業健康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