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經內科的晨光里,一段關于哀傷與療愈的故事緩緩展開。敘事護理用共情與陪伴,幫助患者重獲內心的力量,將痛苦轉化為希望。
在記憶褶皺里重構希望之光
晨光透過百葉窗斜斜灑在病區走廊里,林女士的影子被拉得很長。作為神經內科的敘事護理踐行者,我早已習慣在這些斑駁的光影中捕捉患者未被言說的故事。林女士是沉默的,她的安靜并非淡然,而更像被按下的暫停鍵——直到那根鼻飼管成為撬動記憶的杠桿。
"護士,我想換床位。"她的聲音如同秋葉落地般輕不可聞,手指卻在微微顫抖。她的病房是二人間,昨天新入住的病友是一位需要鼻飼營養支持的老太太,床頭放置的心電監護儀器規律地發出"滴滴"聲。我有些疑惑,便輕聲詢問原因。她的聲音細若游絲:"我控制不住地發抖。"
我攙扶著林女士,帶她來到我們的休息室,倒了一杯溫開水。她雙手捧著水杯,似乎在尋找一絲溫暖。"那根管子......讓我想起母親臨終的樣子。"隨著這聲破碎的陳述,積壓的哀傷如決堤般涌出。
我輕聲引導:"您愿意帶我去看看那時的場景嗎?"隨著林女士斷斷續續的敘述,故事逐漸浮現出完整的脈絡:三個月前,她作為主要照護者,目睹了肺癌晚期的母親經歷鼻飼管置入、營養支持無效直至臨終撤管的全過程。監護儀的節律聲、醫護的交談聲、母親逐漸微弱的呼喚聲——這些聲音被她的記憶編碼成永不停歇的背景噪音。
我握住林女士冰冷的雙手聽她訴說,待她平靜下來后,我拿過準備好的熱毛巾,讓她擦了擦臉:"母親臨終時有沒有給您叮囑什么? "
林女士沉思片刻說:"母親彌留之際用溫熱的手拉著我,反復說'一定要堅強'。"
"她用盡全力告訴我'要堅強'。"林女士的聲音哽咽了:"可我做不到,每次聽到設備聲,就像被拽回那天......"
我攤開掌心,仿佛手心里真有個記憶的旋鈕:"如果這根管子是記憶的旋鈕,現在它卡在了'痛苦頻道'。我們試著調換個頻道可以嗎?"
她凝視著我的手,淚水砸在想象的旋鈕上:"我想調到'媽媽的愛頻道',把聲音開到最大。"
"如果現在給母親寫封信,您會說些什么?"
"我會告訴她,我會好好活著,不會讓她的囑咐白費。"她閉上眼,唇角揚起微弱卻堅定的弧度。記憶的開關仍在,但掌控權已交還給她。那句遺言化作盾牌,在哀傷的浪潮中為她筑起堡壘。
新生的希望與陪伴
次日晨交班時,陽光恰好落在林女士的病床上。她站在新病友床邊,輕撫對方的額頭,分享著鼻飼管護理經驗:"好好配合治療,您會好起來的,我們都會好好的。"她的聲音帶著新生的力量,帶著前行的信心。
窗臺上的向日葵在晨光中微微頷首,仿佛在回應某種永恒的約定。護理從來不只是治療疾病,更是陪伴生命在褶皺中尋找出口。患者的創傷故事里,往往藏著自我療愈的密碼。作為敘事護理者,我們所做的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用共情的溫度,幫助他們找到調換頻道的旋鈕,將痛苦的背景樂轉化為生命的和弦。
科技之外,更有人文關懷
在這個充滿科技設備的現代化病房,再精密的監護儀也測不出靈魂的顫抖,而有時,一個被重新講述的故事,比任何藥物都更能治愈破碎的心靈。當林女士握住病友雙手的瞬間,我看到護理最本真的模樣——在生命最脆弱的褶皺里,我們共同尋找希望之光。
附:此文轉載敘事護理公眾號
神經內科十五病區 馬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