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一病區 馬玉翠
記憶中的老樓,大家稱之為外科樓,是醫院里年代最久遠的一棟樓。它雖然沒有高樓大廈的氣勢;沒有獨具一格的外表;更沒有美輪美奐的裝飾,但卻是我們心里都惦記的一棟樓。
昔日的它也是醫院里的一棟新樓,樓外的瓷磚亮的可以照鏡子,墻壁白的不忍靠近,樓梯扶手上的磚紅色格外好看,病區干凈的讓我們誤以為走廊也是“無菌區”。如今的墻壁早已被多年的風吹日曬黯淡了顏色,病區依然干凈整潔,但是當我們整日穿梭在病區里,再也聞不到口罩都遮不住的消毒液的味道;樓前的小樹也從弱不禁風長到枝繁葉茂,茁壯的已數不清年輪……這一切似乎都更映襯著老樓的滄桑;漸漸地它與旁邊高端大氣的心臟樓、設計先進的腦血管樓形成了鮮明對比,甚至還有點格格不入,讓我有些懷念當初的它。
在這棟老樓里,記載了神經外科醫療技術從最初一步步的探索到現在立體定向技術等新技術項目的發展歷程,見證著護理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緊跟醫療技術發展的步伐,及時與醫生溝通學習,持續改進護理工作。不斷提升理論水平,總結臨床護理工作的經驗,耐心學習與患者溝通技巧。幾年來,我們從蹣跚學步到逐漸走的沉穩,我們矯健的步伐,踏出神經外科蓬勃發展的今天,同時,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實施,讓我們找準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提升了專業內涵。我們同醫院、與老樓共同成長。它記錄著我們的點滴進步。
曾經的它承載著我們多少的艱苦辛酸和歡聲笑語,醫院今日的光輝有著它無私的奉獻與默默的守護。在這里發生過很多故事,她安撫著我們很多彷徨的第一次,第一次靜脈穿刺成功的興奮,第一次做責任護士的忐忑,第一次夜班的恐慌,第一次搶救病人生命后的無力,第一次面對空巢老人因為疾病留下的淚水的無助……但它更多的記錄著我們見到患者康復出院時的笑容,鼓舞我們以更大的熱情和更精湛的技術去護理患者。老樓陪著我從剛到醫院注冊新護士,蛻變成一個膽大心細的護士;從最初笨拙的取得患者信任,到現在游刃有余的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關系,這讓我更有勇氣挑戰未知,積極的學習新事物,提高自己;在外派參加??谱o士培訓的過程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是老樓一路陪著我,見證了我的成長,包容著我的不足了;它看著我深一腳淺一腳的從青澀走向干練。護士的工作雖然累,但我很快樂。因為我相信在這棟樓里的多數同事也都在這兒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從最初認真的規劃好每一片區域,將它的空間 “最大化”的應用,到現在的規?;l展,它已在院史的舞臺上華彩落幕。我熟悉這里的每個角落,習慣每天踩著那臺階上下班,這里的每一個班次,每一次笑容與汗水,都是它在默默地支撐著我們。它像個長者一樣,我們笑時它也揚起了嘴角,我們哭時,它將我們擁入懷中,我們鬧時,它也跟著顫抖,這么多年,我們已成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樓,它不僅僅是記載著醫院快速發展的樓,更是見證我們每一個人一步步成長的家,沒有這個平臺就沒有此刻的我們?,F在由于醫院發展的需要,我們要揮別老樓,它也將永遠離開我們的視野,但它的模樣將會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里,成為我最溫暖的記憶。與此同時,也期待原地而起的新外科樓將作為它永恒傳承,繼續書寫我院輝煌發展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