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胃的健康關系到人全身的營養供應,是生命得以續航的保障。據相關數據統計,胃病在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0%。胃病的發病趨勢日益呈現年輕化,中年患者的發病率也逐年增加。因此,在2006年4月9日,國際自然醫學和養生工程研究會、世界健康管理聯盟正式確立“國際護胃日”。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或輕或重的胃病,你知道哪些習慣可能會導致胃病嗎?胃又不適,如何根據癥狀自測呢?
讓我們在消化內科一病區王敏護師的帶領下,一起走進一個又一個暖心又暖胃的畫面吧。一個個暖胃的保溫杯,一條條流蘇,一個個中國結,凝聚在一起,代表了我們對患者的一份份愛心。我們科此次開展“暖心暖胃”活動,為患者送去暖心暖胃的水杯!小小的保溫杯外面掛著我們護士精心手寫的養胃指南,順著流蘇流進了患者的心,我們用最優質的技術與服務讓患者收獲一份健康,收獲一份愛心!此次活動現場,王敏護師及魏茶鴿護師為30名患者解答問題,發放暖心暖胃杯和愛心卡片三十余份。讓每位患者及家屬認識到正確護胃的重要性,拉近了護患之間的距離,充分感受到“護患一家,互動溝通”重要的意義。
科普護胃小知識!
一、如何根據癥狀辯胃病?
1.胃潰瘍:癥狀:飯后不久出現中上腹痛,疼痛可伴有節律性、季節性。可伴有惡心、嘔吐、反酸、黑便。
2.十二指腸潰瘍:癥狀:常在飯前開始腹痛,或半夜痛醒。常有節律性、季節性特點,吃點東西可以緩解腹痛,可伴有反酸、
黑便。
3.胃食管反流病:癥狀:典型的反酸、燒心、胸痛,有時還有咳嗽、咽部異
物感。夜間平躺更為明顯。
4.胃痙攣:癥狀:突然發作的上腹劇烈疼痛,可有飲食不潔史,坐臥不安,可伴隨腹瀉,可在1~2小時后自行緩解。
5.潰瘍病急性穿孔:癥狀:突發劇烈腹痛,肚子硬如板狀,不能觸碰。
6.胃癌:癥狀:飯后腹部脹痛,或者“一吃就飽”,常有惡心、嘔吐,偶有嘔血。過去有胃病史近來加重,或過去無胃病史近期才發。且伴有貧血、消瘦、不思飲食。
二、胃病要“三分治七分養”,6個養胃小常識
1、每日吃水果
薯片、爆米花、各色糖果都是春天很多家庭必備的零食。在看電視、休閑聊天時,人們會不知不覺吃下很多零食。零食要零吃,不能替代正餐,最好用堅果,如核桃、杏仁、開心果等代替,幫助補充微量營養素。還要多吃新鮮水果,每天一個蘋果能幫助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
2、每日蔬菜別忘吃
雞鴨魚肉向來是餐桌上的主角,殊不知,吃起來“肥香油膩”的菜肴,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不妨多吃點綠葉菜,幫助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蔬菜可以涼拌,炒時應急火快炒。
3、常喝養胃粥
酒精對消化系統有刺激作用,尤其會傷害肝和腸胃。喝完酒后的幾天最好能喝點粥。一碗熱粥可以讓腸胃得到滋養,還能補充營養,像南瓜粥、山藥、燕麥粥都是不錯選擇。
4、遠離辣和咸
餐桌上那些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多數離不開辣椒和鹽。“逢辣必咸”成了很多人做菜的訣竅,但鹽和辣椒吃得太多,容易導致高血壓,增加腎臟負擔,更會傷腸胃!
5、按時吃飯
有些人的吃飯習慣不好,吃飯很難按時按點,暴飲暴食是常事,早晨賴床不吃飯,晚飯一吃到凌晨。
6、餐前喝湯
胃酸少的人適合飯前喝一小碗溫熱的雞湯、肉湯等開胃湯,只要少放點鹽,去掉大部分浮油就可以喝。
通過此次暖心又暖胃的活動,使患者清晰的知道保胃、護胃是一場持久戰,還是一場攻堅戰!同時也使更多“愛胃”人士加入到我們關愛胃健康隊伍中,和我們一起攜手打響保“胃”戰!
供稿供圖:消化內科一病區 陳潔 王敏


